广州将提供公办小学校内课后托管服务 家长最迟可19时接娃

2020年3月3日 in 华桥外国语小学
“ 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有花草园2600平方米的土地。
我们能守好这块土地,
守好这里的人,
管好这里的事吗?“
【守土有责】汉语成语,意思是指军人或地方官有保卫国土的责任。
“守土有责”不是一句口号。我们不能总等着政府决策后再做行动。有一些决策是要靠在第一线工作的我们自己来做的。
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疫情发布到今天已经过去十多天了。这十多天里,每个人都经历着难以名状的复杂情感。今天的推送,想讲一讲我和花草园人这十多天是如何面对疫情来袭的。
1月19日 全园放假
1月19号,花草园人一年一度的欢庆年会。之后,全体教职员工开始放寒假。
这个寒假,大家特别高兴。一是,今年的春节来得早,我们没有让大家在孩子放假后在园里停留太长时间;二是,这是花草园15年来第一次全园大放假。以往我们都需要留下一部分人来照看寒假期间还需来园的孩子。花草园教师的家乡遍布全中国,大家买好了回家的车票,准备回家过年。
@ 年会上的大合照
年会结束,所有人进入假期。
现在想,为什么十五年来我们第一次做出这个决定?当时,并不知道疫情已经开始蔓延,只是觉得,这么多年来,大家太辛苦了,需要一个更加完整的假期,彻底休息放松。所以在征求了家长们的意见之后,我们做出了这样一个决定。
相关声音出现,引起了我们的关注
1月20号,我特别清楚地记得这一天。
忽然感觉到,无论是微信朋友圈,还是一些媒体,开始有了一些声音。钟南山院士18日晚乘坐高铁紧急赶往武汉,他建议大家没什么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这种发病于武汉的非典型肺炎也被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提醒民众此病有人传人的迹象,要引起高度重视。
当时我想,我们已经有了抗击“非典”的经验,这次一定能够很好地控制。于是,我们决定,将一些工作先做起来,从身边开始,建档排查。
1月21日
行政组讨论,开启幼儿园疫情防控工作
1月21日,情况有了一些变化。中华女子学院主管幼儿园工作的王京霞院长与区教委相关部门都要求我们密切关注此事。我在行政组群里和大家商量,很快达成一致。我负责部署,赵莉莉老师负责这次疫情的信息整理、分类与调度工作,其他部门落实自己部门的相关工作。
【劝返于师傅儿子来京】
我们的门卫于师傅和保育小魏老师是一对夫妇,他们是湖北人,他们的儿子打算今年春节从武汉来北京和他们一起过年。我赶紧询问莉莉老师,他们的儿子打算什么时候来北京,没想到她告诉我说,人已经在火车上了。行政组赶紧商量如何面对这个情况。当时的武汉还没有封城,但我们决定,让他们劝儿子中途返回。
在这一点上,老于表现出了花草园人顾全大局的观念,他同意立即劝返儿子返回湖北。就这样,儿子中途下车返回了武汉。
中午,我见到了小魏。小魏一见到我就哭了,她说很难过,从情感上来讲,她很希望儿子能够和他们一起过春节,如果武汉有危险,儿子回去也是危险啊,一家人在一起总是好的;但是她也知道,幼儿园做出这样的决定一定是有道理的,他们愿意服从。我紧紧地拥抱着她,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那一天,我在朋友圈里发了这个消息,花草园很多老师都在下方留言“向于师傅和魏老师致敬!”。
1月22日
排查相关人员,启动汇报机制
1月22日,一大早,中华女子学院的领导紧急通知,要求我们排查相关人员,启动汇报机制。很多细致的工作都由莉莉老师来完成。
之后,情况急转而下,24日凌晨,武汉封城了。
花草园推崇“家”文化,但作为管理者,也要兼顾刚性和柔性的结合。管理者做决策既要有人情味儿,也需要当机立断。最重要的是保持敏感性,对实时、当下发生的事情有所判断,行动力要强。
这几天,我们一直都在庆幸,当时做的这个决定是非常正确的。如果我们没有及时阻止,后面可能发生的事情将难以预料。
这之后的每一天,我都会和小魏老师保持联系,询问他们的情况以及他们儿子的情况。
在灾难面前,要表达出对人的尊重。国家由每一个个体组成,而每一个个体,他们的思想,他们的情感,都是要靠我们这些基层管理者来关注和抚慰的。
1月23日
班级群下发“预防新型冠状病毒告家长书”
随后,我们在各班班级群下发了“预防新型冠状病毒告家长书”,并附上了新型冠状病毒防护的小贴士,提醒家长做好防护工作。
1月24日
➡ 各级政府开始大规模排查工作
➡ 行政组紧急处理排查情况
这个时候,管理者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要保持清醒,不要焦灼,也不要被一些乱七八糟的信息所裹挟。但仍需要第一时间知道准确的信息,以便做出必要的决策。
莉莉老师每天向我汇报。我跟她达成的默契是,有问题就汇报,没问题没必要把已知的信息再重复一遍。
现在要警惕,很多人都在表格中工作。这些工作只会让人们看起来、感觉在工作。但在工作的实质推进上,并没有太大的作为。
【三个和湖北相关的家庭】
政府要求、人性关怀、理性推断,需要综合研
排查的过程中,莉莉向我反映了两个情况。第一,有一位大班幼儿假期前上报有全家前往湖北过春节的计划,我们赶紧追踪,了解到他们很快就从湖北返京了,且进行了自我隔离,现在健康状况良好。
第二个情况是来幼儿园工作不久的一位保育老师,她也是湖北人,春节要回家。莉莉劝她,但她决定一定要回去,因为今年是父亲过世的周年祭。莉莉请示我该怎么办,我说她要是从湖北回来,我们肯定是要阻拦的,但如果她执意要回去,我们尽到告知义务,怎么选是她自己的选择,她不回去也会心里不安的。之后,莉莉一直和她保持着联系。
我的想法是,这件事情的后果是在幼儿园的掌控范围之内的。即使她回来晚了或者不想回来了,幼儿园也有能力完成工作的调配和安排。
很快,莉莉又向我汇报了另一件事情,有一位小朋友的外公从湖北来。听到这个消息,我的寒毛都竖了起来,一直密切关注着他们家的情况。今天得到的好消息是,这个小朋友全家已经完成了14天的隔离,均无人发病。
1月26日
➡ 召开行政会,确定下一步的工作方向
➡ 和全体教师讨论我们可以做的事情
这期间,我们不仅每天关注疫情情况,也关注着花草园的每一个群体。
老于和小魏的家人都在湖北,他们每天焦灼不安,我每天都会和小魏通话,问问他们的心情如何,需要我们做什么事情。我想,在疫情面前,对于湖北籍的老师们来说,能够得到他人的关心,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把目光放在个体身上。
我们更关注被疫情信息包围的儿童。在这个阶段,儿童的心态是什么样的,这一点几乎被大人们遗忘了、忽略了。我想,我们还是要回到我们工作的本质上,回到儿童身上。
1月26日,我们紧急召开行政会,明确当下的工作方向,不仅要完成好排查工作,还要安抚好家长,更要关照好儿童。
随后,我又和老师们在“微信工作群”里讨论:这个阶段,身为幼教工作者,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当时我用了一个词,叫“社会责任”。就是在当下,我们需要发挥什么样的社会责任?发生的事情已经发生了,我们应该把注意力放在我们能做的事情上。
我认为,在那个时刻,这种凝心聚力是非常必要的。在群里,几乎所有的老师都积极地发言,出谋划策。之后,我们进行了分工,由我指导,李洋老师和张芬老师负责编写出两个帖子。
1月28日
幼儿园公众号与名师工作室公众号“两弹齐发”,
推出有观点、有态度、有做法的帖子
1月28日,我们在公众号推出两篇帖子。
一个是孩子们是如何看待现在发生的这一切的?他们希望大人们这么焦虑吗?这个思考来自于,有好几位家长在朋友圈里发文说,他们的孩子请求他们不要再看这些信息了,也不要再转发了,更不要在饭桌上讨论这些可怕的事情了。所以我们发起了一场亲子讨论。
但是,我们发现收集上来的信息相似度是很高的。这也说明,很多家长并不能像我们的老师一样,认真倾听孩子,分辨出孩子们表达中特别有价值的信息。家长们也会过滤掉一些他们认为不太正确的东西,而那一部分,恰恰是我们认为很“儿童”的。我们希望,这件事情能够给孩子们带来更多的思考,他们能够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今天发生的这一切。
⬇链接⬇
《20年后,这些长大的孩子会如何回忆今天发生的这一切》
另一个是给孩子们的疫情应对指南。这个指南,今天看来还有一些地方不太完善,也有一些写得不是很周延的地方。但是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完成这样一个东西,我们已经尽力了。
在这一篇推送的编写上,我们前期为教育部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编写《儿童保护》手册的经验,为这次推送的成文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这两篇帖子不仅表明了我们的态度和专业坚持,也成为了这个行业率先发声的幼儿园。
⬇链接⬇
《当疫情来临的时候,幼教工作者可以做些什么
——这里有一份<给幼儿园小朋友的疫情应对指南>》
1月31日
全园群里的一次点名
全局部署二月工作
很快,春节假期结束,离原定开园时间越来越近。1月31号,我在“花草园”的微信群里完成了一次“点名”。那天点名的时候,看到每一个人的回答,我在手机的另一头,眼圈一直是湿润的。
人在这种大灾大难面前都是非常脆弱的。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紧紧地抱在一起。能感觉到,老师们的状态都是非常好。所以,我们决定做一些工作,稳住心神。
我们部署了整个二月的工作,开启了“云办公”模式。这些思考还在继续,在这周三的线上教研会上,我决定和全体教师一起讨论这样一个问题,“这一次的疫情,会给我们的生活化课程带来哪些新的思考?”
最近在杭州一家幼儿园里诞生了一个“网红厕所”,帮助幼师们解决了90%以上关于幼儿如厕的难题。
是什么样的厕所,让孩子们如此的向往?
是什么样的厕所,让幼师解放了自己的双手?
是什么样的厕所,让幼教届的同仁投来羡慕的眼光?
下面,就跟随着小编,一起去到杭州文鼎苑幼儿园苗苗三班的孩子们去体验一番吧!
01
上厕所时的N种猜想
如厕是孩子们在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幼儿园的厕所对于刚刚入园的小班小朋友来说,却是存在各种各样的担心与怕怕…… 于是,我们总能看到以下的现象:
01 憋尿不肯上厕所
02 姿势不正确尿湿裤子
03 蹲位不正确大便外出
这些事件时有发生。。。
2
初为人师朱老师:理论上,我知道男生上厕所要站好——屁股往前顶——提一下小jiji(以免粘到一起)!可是……很尴尬啊,提还是不提?
保育老师:小朋友和我说的时候就解出了,今天都第二次了,裤子都换不过来了。天气凉下来,感冒怎么办啊!
细心的老师发现,同样是尿裤子,但原因是不一样的。
憋尿不肯上,直接解到裤子上!
上是去上啦,姿势不正确,裤子最终湿~湿~湿!
蹲位不正确大小便外出事件。
细心的老师还发现,使用蹲坑时孩子们会有很多微表情与微动作。
双脚跨蹲坑时神情紧张。
下蹲后手紧紧抓着老师。
两只脚总是分的很开。
于是老师和小朋友进行了一次讨论:
上厕所时,你在想些什么?
老师的思考:
原来厕所里的小蹲坑给了孩子们很多内心戏,那么多那么多的担心!!!小班幼儿自主如厕能力较弱。
由于幼儿园与家庭的厕所环境及如厕方式之间的差异,导致了幼儿在幼儿园如厕状况多多。
通过对话,老师终于发现了孩子们在如厕中的困难,发现才能解决!
02
克服恐惧,我们做了这些...
1、接纳从熟悉开始(心理上的适应):
未知是恐惧的来源,
走近厕所,
熟悉厕所从而产生亲切感,
让孩子们从心理上去慢慢接纳不同的厕所。
让我们来看看老师们是怎么做的。
来对比一下家里和幼儿园的厕所吧!
家里厕所 VS 幼儿园厕所
将家里的厕所和幼儿园的厕所做对比,看似是在做环境上的对比,其实是老师刻意将幼儿熟悉的环境再现到幼儿园这个陌生的环境中。
这样做会逐渐减缓幼儿对陌生环境的不适应感,从而产生亲切感。
2、害怕从解惑入手(心理上的疏导):
苗苗三班(3)
莫老师
小雪妈妈最近悄悄告诉我说,小雪一直不愿意在马桶里嗯嗯,而是一定要解在尿不湿里的!后来追问才知道原来在小雪很小的时候,妈妈曾尝试让他在成人的大马桶上如厕,估计是那时候吓坏了。到现在妈妈用了很多方法想要改变,但收效甚微……
朱老师
细细体会,真的是有点可怕的,特别是那冲水的声音。
莫老师
幼年对未知的恐惧,是自己的感受没有被成人看到。孩子们对在幼儿园如厕的担心感受是真实的。并不是我们说不要担心,没关系就可以抹去的。追根溯源我们要想想担心从何起,如何排解?
朱老师
我们要想想办法!
为了让孩子们克服“洞洞”的恐惧,老师特意请每个孩子自备了一个娃娃,找来了和蹲坑洞洞一样大的封箱带,进行了“我会从洞洞里掉下去吗?”的实验。
娃娃钻洞洞
老师的思考:
怎么让孩子明白自己不会掉进洞里去呢?
这是和孩子的经验息息相关的,通过对比与实践,孩子们发现要那么小的体型才能穿过这样大小的洞洞,自己那么大根本就掉不下去,更不必说冲走了。
打开心结,放下担心,我们一起去努力尝试。
3、学会从点滴累积(策略上的支持)
(1)如厕步骤巧虎来帮忙
如厕巧虎来帮忙
(2)蹲坑技巧儿歌+图示来引导
脚踩小爱心,
裤子脱到膝盖处,
一手扶扶手,一手拉裤裤,
好像一只小青蛙!
(3)男生小便游戏情境来支持
扛起枪,往前冲。
男生小便池,瞄准是重头戏,让男生解小便变成了有趣的射门游戏。年轻的朱老师终于不用纠结要不要帮忙了。
(4)擦PP情境游戏材料来模拟

(5)各类绘本来支招
游戏情境类绘本,让孩子爱上厕所
老师的思考:
低幼儿童的学习需要教师搭建合适的支架。
上述五个策略中,教师将巧虎玩具呈现的如厕步骤可视化在墙面上。
利用踢足球,青蛙蹲等游戏情境,以及朗朗上口的儿歌等策略帮助幼儿搭建支架,一一破解原来孩子们在如厕中遇到的困难。
03
我们遇到的麻烦可不止这些!
解决如厕小尬事的孩子们,终于开始独立入厕了,但是问题又来了……男生便池水流哗啦啦,女生蹲坑人流闹哄哄……
看看...... 我们是怎么解决的!
●旋转瓶盖:
旋转技能融入到区域活动的材料中,孩子们在拧瓶盖的过程GET到了小便池冲水旋转开关的技巧,妥妥解决“哗啦啦”的漏水问题。
●树叶脚印:
脚印是在秋天主题下的区域中自制的,因为有了孩子自己的参与,所以他们对脚印的认可度非常高,厕所不再闹哄哄啦!
老师的思考:
如厕时发生的“哗啦啦”现象,教师并没有直接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去解决,而是将旋转的技能融合到区域活动中。
让幼儿在自主操作中巩固旋转技能!如厕时发生的“闹哄哄”现象,教师鼓励幼儿将自制树叶脚印黏贴到地上,用环境的隐形暗示去影响孩子的行为。
以上两种方法,比“讲道理”效果强上百倍!

04
厕所也温暖!
●大便的秘密:
我就是便便专家———
我最喜欢健康的便便了!
●小便的秘密:
厕所里悬挂了健康“嗯嗯”和健康“XIXI”,引导孩子去发现自己的排泄物与健康之间的关系,这是对孩子身体最好的关怀。
厕所水管扶手,巧手妈妈精心编织,将自己的爱心满满捆绑,让孩子瞬间“暖暖”。小朋友特别喜欢帮帮铃,需要帮忙摇一摇,铃铃铃!

幼儿自制的太阳系列作品,点缀在厕所墙面上,迎面走来,有没有被暖到?
最后的话
杭州文鼎苑幼儿园的老师们,从一日生活中最细小的如厕环节入手,让我们感受到了教育的温度。
他们给孩子提供了更多的自由;更多表达自我需求的权利。

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一日生活皆课程。”我们应该要将幼儿教育与一日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
亲爱的大朋友、小朋友们:
大家好!
虽然疫情还未解除,虽然我们不能相聚,但是我们心心相连,隔空对话。
因为我们的空中课堂开播啦!
这里有科学的育儿理念,有优美童趣的舞蹈,有简单好玩的游戏,有趣味横生的手工……这里就是银川一幼的空中课堂!让我们轻触小小的链接,开启一段美好的亲子时光吧!
相关日志

    发表评论: